在歙砚石品中,水舷坑的“瓜子罗纹”无疑是当下较受追捧的品种之一。但对于怎样的纹理可以称为“瓜子罗纹”,业内一直缺乏明确的说法,目前一般把水舷坑中罗纹形态比松皮罗纹更为宽大石品的称为“瓜子罗纹”,但“瓜
徽饶古道为古徽州出境的九条官道之一,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是从徽州府到江西饶州府的一条要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县城西行,经黟县渔亭,过休宁县右龙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
岩源坑,位于歙县上丰乡岩源村,共有三处采石点,分别是道溪砚坑、黄柏山砚坑、老屋基砚坑。砚石俗称“上丰石”。主要石品有彩带、罗纹、歙青等。
溪头砚坑石,位于歙县溪头镇大谷运村双河口一带,共有十余处砚坑,分布在双河口、山门石河边、岱岭、泥塘坞、东寺水库坝下、竹岭河谷等地,其砚石俗称“龙潭石”或“龙头石”,因石色乌黑,故又称“黑龙潭”。 龙潭
日前,由砚学家吴笠谷撰写的《林在峨〈砚史〉笺证暨清中前期闽地砚学家丛论》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歙县四大名坑之一的周家村紫云砚石坑,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歙县另一著名砚石坑——庙前村青石砚坑。由于本处砚石颜色以青绿或青灰为主,出产地又名“庙前村”,故而极易与龙尾山著名的石
说到聊起歙砚,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江西婺源龙尾山的四个主要的名坑:眉子坑、金星坑、罗纹坑与水舷坑。其实,在歙县本埠,也蕴藏着四个主要砚石坑口:歙县周家村的紫云砚坑(出产石品紫云玉斑),庙前村的庙前村砚
在歙砚各种美丽的石品中,有一种独特的纹理,叫“天潢”,此石品大多出自古罗纹坑(即今人所说的“樟树背坑”),其石质细腻,纹理横直,或粗或细,横贯整石,巧加利用,可制成巧夺天工之佳砚。
眉目,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的地方,如眉清目秀,眉目传情,慈眉善目,眉目如画等等,可以说,眉与目,就是人的精气神会聚的地方,是给人第一印象的焦点所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歙砚的“眉”与“目
泥浆罗纹,因其纹理状如泥浆,故名。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泥浆罗纹并不如眉纹、金星、水波罗纹、松皮罗纹、青琅玕、黑龙尾、龟背白眉纹这么赫赫有名,但它在古人眼里却甚为推崇,为龙尾山著名石品之一。
在歙砚中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珍惜纹理纹饰石品,叫龟背纹石。因其表面纹理状如龟甲,故称龟背纹,也称龟甲纹或哥窑碎瓷龟裂纹。砚石主要产于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婺源县砚山村(史属歙州管辖,现归属于江西省上饶)龙尾
在歙砚中,有一种珍稀的石品,令众多的拥趸dun者们心驰神往,但它却始终如高山隐者,让人难睹真容,它就是传说中歙砚的极品——青琅玕。
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
开砚,开砚即为开锋,通常新买的砚台,在制作打磨工艺和出厂时我们都会经过抛光养护的一个过程,相对润滑。在使用时需要用砂纸打磨开锋,使得砚堂磨墨区域有锋,以便墨口接触于砚面而不打滑,并利于磨墨。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使砚石质地也产生了变化,砚石的坚细、纹饰繁美的形神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就要从地质学的原理上加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