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围绕歙砚恢复生产60周年为主题的非遗研学课题迎来50余名学生参观学习
在歙砚石品中,水舷坑的“瓜子罗纹”无疑是当下较受追捧的品种之一。但对于怎样的纹理可以称为“瓜子罗纹”,业内一直缺乏明确的说法,目前一般把水舷坑中罗纹形态比松皮罗纹更为宽大石品的称为“瓜子罗纹”,但“瓜
徽饶古道为古徽州出境的九条官道之一,又称“徽州大道”,始建于唐代,是从徽州府到江西饶州府的一条要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自皖南歙县城起,从休宁县城西行,经黟县渔亭,过休宁县右龙而达瑶里,全长百余公里
岩源坑,位于歙县上丰乡岩源村,共有三处采石点,分别是道溪砚坑、黄柏山砚坑、老屋基砚坑。砚石俗称“上丰石”。主要石品有彩带、罗纹、歙青等。
溪头砚坑石,位于歙县溪头镇大谷运村双河口一带,共有十余处砚坑,分布在双河口、山门石河边、岱岭、泥塘坞、东寺水库坝下、竹岭河谷等地,其砚石俗称“龙潭石”或“龙头石”,因石色乌黑,故又称“黑龙潭”。 龙潭
上一期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歙县四大名坑之一的周家村紫云砚石坑,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歙县另一著名砚石坑——庙前村青石砚坑。由于本处砚石颜色以青绿或青灰为主,出产地又名“庙前村”,故而极易与龙尾山著名的石
说到聊起歙砚,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江西婺源龙尾山的四个主要的名坑:眉子坑、金星坑、罗纹坑与水舷坑。其实,在歙县本埠,也蕴藏着四个主要砚石坑口:歙县周家村的紫云砚坑(出产石品紫云玉斑),庙前村的庙前村砚
在歙砚各种美丽的石品中,有一种独特的纹理,叫“天潢”,此石品大多出自古罗纹坑(即今人所说的“樟树背坑”),其石质细腻,纹理横直,或粗或细,横贯整石,巧加利用,可制成巧夺天工之佳砚。
眉目,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的地方,如眉清目秀,眉目传情,慈眉善目,眉目如画等等,可以说,眉与目,就是人的精气神会聚的地方,是给人第一印象的焦点所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歙砚的“眉”与“目
泥浆罗纹,因其纹理状如泥浆,故名。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泥浆罗纹并不如眉纹、金星、水波罗纹、松皮罗纹、青琅玕、黑龙尾、龟背白眉纹这么赫赫有名,但它在古人眼里却甚为推崇,为龙尾山著名石品之一。
在歙砚中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珍惜纹理纹饰石品,叫龟背纹石。因其表面纹理状如龟甲,故称龟背纹,也称龟甲纹或哥窑碎瓷龟裂纹。砚石主要产于徽文化生态保护区内的婺源县砚山村(史属歙州管辖,现归属于江西省上饶)龙尾
在歙砚中,有一种珍稀的石品,令众多的拥趸dun者们心驰神往,但它却始终如高山隐者,让人难睹真容,它就是传说中歙砚的极品——青琅玕。
歙砚历史久远,汉、晋时期已有歙砚问世,至唐代声名日隆,唐开元(713~742)年间,龙尾砚石(产于婺源砚山村,旧属古徽州,今在江西省境内)的开发令歙砚为世所珍重,南唐李后主称誉歙砚为“天下冠”。
宋代苏东坡曾为婺源龙尾山“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过一篇传记——《万石君罗文传》,里面记载:“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由此而得名。
开砚,开砚即为开锋,通常新买的砚台,在制作打磨工艺和出厂时我们都会经过抛光养护的一个过程,相对润滑。在使用时需要用砂纸打磨开锋,使得砚堂磨墨区域有锋,以便墨口接触于砚面而不打滑,并利于磨墨。
地球自诞生以来,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使砚石质地也产生了变化,砚石的坚细、纹饰繁美的形神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就要从地质学的原理上加以解释。
砚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内容简短且押韵,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砚铭”便是刻于砚表面的文字,是砚雕的一部分,也是文学作品在砚面的表现
歙砚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的"婺源砚",即为歙砚原材料的产地,那么当前市场上使用的原材料可谓参差不齐,品种繁多。在合理利用及开发原材料的基
龟背纹,顾名思义,其纹理犹如龟甲上的纹饰,也称龟背纹或龟裂纹,石出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婺源县砚山村(史属徽州)龙尾山眉子坑之上的部份红石岩层中。
金星、金晕等都属于金属纹饰,因砚石中的矿物成分在岩石的形成及变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纹理及色彩。金星、金线、金花、银星、金晕、银晕都属此类。金星。是黄铁矿呈